海南省在廣州舉辦2025年國際人才招聘專場活動。本次活動以“聚四方之才 共建自貿港”為主題,聚焦海南現代產業發展的國際人才需求,走進暨南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作自貿港國際人才政策宣講、舉辦國際人才沙龍等活動,搭建國際人才了解海南、走進自貿港的平臺,以期為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提供更加扎實的國際人才支撐,活動現場共吸引了來自德國、西班牙、土耳其、俄羅斯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名國際人才和國際留學生參加。

??在宣講會上,中共海南省委人才發展局局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毓輝用英語作海南省情和國際人才政策介紹,向國際人才重點推介海南自貿港開放的制度集成創新體系、優美自然風光、優渥工作生活環境、“4+3+3”現代產業體系和國際人才來瓊工作開放便利舉措,包括出入境便利、個稅優惠、國際人才引進項目等國際人才關心的問題,并在現場與國際人才深入交流,向國際人才發出“共享新機遇 共建自貿港”的邀請,得到國際人才熱烈回應。

??“在海南,我不僅找到了科研事業的沃土,也感受到在海南安家的舒適,海南是一個能夠兼顧工作和生活的舞臺,對國際人士友好、便捷也很包容,在這里工作生活很愉悅。”活動中,供職于海南師范大學,從事計算機與生物醫學交叉研究的BILAL ANAS(比拉爾·阿納斯)博士,分享了他為什么來海南以及在海南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他表示,剛到海南時,當地相關部門積極協助他辦理居留許可、對接租房事宜,“海南的政策務實貼心、服務高效便捷,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與包容的人文氛圍,讓我堅定了長期扎根的決心。”

??引才沙龍環節,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三亞學院等17家用人單位面向國際人才提供教育、科研類崗位,高層次崗位最高年薪可達72萬元。其中上海外國語大學三亞附屬中學現場與來自中美洲的華南理工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FATIMA(法蒂瑪)達成簽約意向,同時還有5人分別與海南師范大學、鄉墅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等用人單位達成初步意向。

??來自土耳其的阿赫梅特·德米爾,目前就在華南理工大學學習漢語,未來計劃投身外貿事業。他在本次活動上詳細了解到海南的經貿優勢與開放環境,并表示要在海南形成他拓展國際業務的重要目的地。“海南的區位與政策優勢,為我未來的貿易事業帶來很多可能性。”阿赫梅特說。
??來自薩爾瓦多的瑪麗亞·岡薩雷斯,目前在廣州攻讀國際漢語專業,預計2026畢業。她表示,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區域性的引才活動,這次活動加深了她對中國環境、文化和職場的理解,未來,她的職業方向是在全球范圍內推廣中文和中國。“海南自貿港的政策和文化,對我們很有吸引力,很令我向往,我希望有機會去海南感受。”她說道。

??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持續推進“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加快建設人才薈萃之島、技術創新之島,在推進人才對外開放方面,進一步擴充單向認可境外職業資格清單、出臺人才國際學術交流活動資助辦法、舉辦國際青年英才海南交流會、推動省內各市縣開展外國人工作許可互認等系列舉措,逐步構建起與國際接軌、體現中國特色、符合海南定位的國際人才服務管理體制,吸引集聚國際人才參與海南自貿港建設。下一步,海南將繼續聚焦 “4+3+3” 產業需求,持續開展“聚四方之才”系列招才引智活動和優化人才來瓊“一站式”服務,以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姿態,迎接全球英才與海南自貿港共成長。
2025-09-22 09:28:06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至關重要。202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展總體平穩,同時仍有部分畢業生未落實就業崗位。怎樣幫助有就業意愿的學生實現就業?
??“教育系統與人社系統協同配合,圍繞促就業、穩就業目標,共同推進離校后就業服務工作。”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說。
??高校畢業生離校以來,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持續推進人崗精準對接,舉辦“東中西部校企對接促就業”等活動,為就業資源薄弱高校匯聚崗位超5.5萬個;開展“千行萬業人才招聘會”等活動,匯集崗位142.5萬個;推出線上招聘活動13場,提供崗位83.9萬個。
??相關部門在就業服務上如何分工?怎樣形成合力?
??教育部門組織學校提供就業服務,在畢業生常住地組織“百城職達家門口”系列招聘會,在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推出線上招聘會。上線高校畢業生離校后就業服務小程序,結合學生專業背景、求職意向等推薦崗位。
??人社部門啟動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提供招聘對接、能力提升等服務。實施百萬青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落實職業培訓補貼。依托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等資源,為異地求職畢業生等提供一站式服務。
??相關部門發揮各自優勢。民政部門將符合條件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納入社會救助范圍。共青團中央組織高校團干部與困難群體畢業生結對幫扶。全國總工會在職工之家APP開設通道,方便畢業生提交就業援助申請……
??若學生長期未就業,咋發現?怎么管?就業服務如何“持續做好”?
??據了解,教育部門已于7月將未就業畢業生信息移交所在地人社部門,確保有就業意愿學生的聯系方式、求職意向地等信息完整登記,便于聯系;人社部門建立完善失業青年常態化幫扶機制,全年開放未就業畢業生求職登記小程序,暢通本地線上線下求助渠道。
??下一步,教育系統特別是高校將配合人社部門及時公布公共就業服務渠道,讓學生通過求職登記小程序獲取就業信息;對求職能力有待提高的學生,組織其參加各類培訓;引導高校動員校友企業提供實習崗位等。
2025-09-18 15:21:442025年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秋季專場活動啟動儀式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畢業生招聘大會在烏魯木齊舉行。
今年的秋季專場招聘活動重點面向2026屆高校畢業生及往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全國2400多家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及部分頭部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共同參與、聯動發力,將陸續推出一系列綜合和專場招聘及就業指導服務。
此次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在中國國家人才網、中國公共招聘網設主會場,開設行業專場、區域專場、直播帶崗、政策宣講、就業指導、活動資訊等專區專欄。活動將聚焦新質生產力、消費新熱點、民生服務等重點領域,以及先進制造、現代服務和國際貿易等行業,組織“專而精”“小而美”專項招聘。服務區域協調發展,舉辦系列區域性青年人才交流活動。面向高校集中、畢業生數量多、就業任務重的城市,組織綜合性或行業性跨區域巡回招聘會。
啟動儀式當天同步舉辦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共有500余家企業參與,面向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提供1.5萬個崗位信息。
2025-09-16 10:33:29 新技術催生新賽道
??“以前別人問我做什么的,我說‘烤串的’,現在不一樣了,我是‘燒烤料理師’。”在吉林長春,郭彪的燒烤店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他的身份轉變,正是新職業誕生的縮影。
??記者了解到,新職業是指社會經濟發展中已有一定規模從業人員,且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專業和技能要求,但現行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中尚未收錄的職業。人社部每年向社會公開征集新職業信息,經過專家評審論證、征求意見和公示、審定和發布等環節,最終確立新職業。
??此次發布的17個新職業中,超過半數與新技術、新產業直接相關。其中,“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尤為引人注目。隨著低空經濟成為國家戰略,無人機從航拍工具升級為物流配送、農業植保、應急救援等場景的“空中機器人”。截至2024年底,全國注冊無人機突破217萬架,催生大量“飛手”崗位。
??“以萬架無人機表演項目為例,作為規劃員,我們需要對整個無人機集群表演項目進行全流程的統籌。”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楊杰說,正式表演前,需要提前根據場地信號、觀眾視角、天氣風險等進行前置勘測,飛行當天則要嚴格監測風速、溫度、電量、信號強度等參數,表演結束后要匯總數據復盤,提升飛行安全與效率。
??同樣站在技術風口的,還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隨著大模型應用爆發,AI“幻覺”、數據安全、倫理風險等問題凸顯,測試員成為AI落地的“守門人”。
??“過去測試軟件主要看功能是否正常,現在測試AI要看它會不會‘胡說八道’。”90后測試員李然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團隊每天需設計數百個“陷阱問題”,檢測AI是否會生成虛假醫療建議或歧視性內容。
??數據顯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測試崗位需求爆發式增長。2024年人工智能測試崗位招聘量同比激增320%,遠超傳統測試崗位增長速度,“多模態AI測試工程師”的平均薪資相較于傳統崗位高出35%,且遠超IT行業平均水平。在從業群體中,90后群體占比超過60%,顯示年輕群體對新興技術型崗位的青睞。
??近年來,新技術正在創造高附加值的新賽道。“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發展,催生出大量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新職業、新工種。”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指出,人工智能、碳中和、消費升級等新趨勢催生大量數字職業、綠色職業和服務類職業,不僅增加了就業容量,更推動了產業升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新生活催生新服務
??“凌晨兩點還在數羊?”這不是段子,而是3億中國人的真實寫照。相關數據顯示,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擾率高達48.5%,超3億人有睡眠障礙,其中需要積極干預的達1.5億人。
??“睡眠健康管理師的終極目標,是構建‘預防-篩查-干預-康復’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從嬰幼兒期通過教育父母培養健康睡眠習慣,到青少年期糾正熬夜習慣,成年期開展睡眠健康管理,再到老年期睡眠保健干預,每個階段都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服務。”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韓芳介紹。
??市場需求有多旺盛?據統計,目前我國專業睡眠服務人員缺口超10萬人,社區睡眠管理服務覆蓋率不足5%,對睡眠健康管理師的需求日益增加,受過系統培訓和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員更是供不應求。
??如果說睡眠管理解決了“健康焦慮”,旅拍定制則滿足了“情緒價值”。在新疆喀什古城,旅拍店數量從2020年的2家增長至2024年的16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2000人,年收入達2.6億元,“旅拍定制師”成為年輕人新寵。
??“客戶要的不只是照片,是‘在逃公主’的沉浸式體驗。”26歲的旅拍定制師王鯤告訴記者,他需同時扮演“導演、造型師、導游”三重角色:為客戶設計民族服飾造型,規劃“彩虹巷—油畫街”打卡路線,甚至現場教學“維吾爾族舞蹈姿勢”。旺季時,喀什古城的旅拍店日均接待可達80組客人,月營業額高達七八十萬元。
??喀什技師學院旅游管理學院黨支部書記肖倫勝表示,當前旅拍行業持續壯大,市場競爭正推動該行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亟須更多專業人才加入。
??從“睡個好覺”到“旅拍定制”,新職業、新工種精準捕捉消費升級的“癢點”。正如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張成剛所言:“新職業不是憑空創造,而是把‘模糊需求’變成‘明確職業’。”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職業的發布是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關鍵舉措。“當前勞動力市場面臨‘有崗無人’與‘有人無崗’并存的結構性矛盾。新職業的發布能夠精準識別市場急需的新崗位,引導政府、學校、社會機構及時調整方向。”
??新職業催生新生態
??“終于有了‘國家認證’!”得知“家政服務經理人”成為國家認證的新職業,北京陽光北亞家政服務公司業務主管趙小虎倍感振奮。在他看來,這一認證標志著家政行業正從粗放走向精細。
??趙小虎介紹,如今客戶需求日益個性化、專業化,尤其90后、00后家庭對育嬰、母嬰護理等服務要求越來越高。為此,他的公司建立起“7天崗前培訓+回爐提升”體系,每周開設崗前班、母嬰班和育嬰班,周末還針對阿姨們的具體需求開展提升培訓。每位家政人員都需經過系統培訓和嚴格考核后才能上崗。
??“目前,家政服務已細分為母嬰護理、收納整理等10~12個工種。持證上崗的阿姨薪資水平顯著提升,育嬰嫂月薪可達到8000~15000元,優秀的甚至突破2萬元。”趙小虎說,更可喜的是,公司已有從一線阿姨成長為管理人員的成功案例,為從業人員開辟了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
??在趙小虎看來,新職業認證既解決了外地大姐的就業問題,又滿足了北京家庭的用人需求,真正實現了“服務一個客戶,溫暖兩個家庭”的宗旨。隨著行業走向規范化、專業化,家政服務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產業升級的齒輪正在全國各地加速轉動。在東北地區,燒烤料理師職業認證正推動“地攤烤串”向“標準化餐飲”轉型,讓傳統美食煥發新活力;在廣東,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助力中小工廠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將產品遠銷海外市場,打開了對外貿易新通道;在江蘇,持證上崗的鋼結構裝配工使裝配式建筑施工效率提升30%,為建筑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新職業的發布不僅清晰定義了產業發展所需的關鍵崗位及技能要求,更為技術應用落地和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明確的人才支撐,成為激活創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基礎。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加快職業標準制定修訂工作,組織制定新職業的國家職業標準,構建多層次、相互銜接的職業標準體系。同時大力開展新職業培訓,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的項目化培訓模式,開發配套的培訓大綱、教材和課程資源,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2025-09-12 09:48:09當前,隨著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和技術更迭,“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凸顯。破解這一結構性矛盾,應堅持需求導向,以優化供給為突破口,科學運用需求預測、動態跟蹤、多方融合等舉措,在量增質升中全面培育供需適配的就業新生態。
優化需求預測體系,下好以需謀供先手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促進就業也如此。在有的地方,就業市場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逐年增長,但就業人數不增反降,原因之一是就業需求預測不靈敏,導致就業供給存在一定脫節。推進就業需求預測出新向實,可以建立統一的就業資源數據庫與服務應用平臺,進一步完善數據共享、統計分析、信息公布、結果反饋等工作機制,形成預測、決策、應用等各環節閉環。在此基礎上,聚焦區域重大戰略落地需要、重點行業發展趨勢、高新技術變革前沿,采取綜合預測、區域預測、專項預測等方式,加強對未來職業演進、崗位需求的分析研判,提前布局人才培養和供給,打好供需適配主動仗。
健全追蹤管控機制,校準供需適配定盤星。價值創造范式的變革疊加生產關系的重塑,使得就業需求更加動態多變,增加了供需匹配的難度。提升供需適配度,可以建立健全追蹤管控機制,動中求穩、變中促合。一方面,強化動態監管,嚴格落實周調度分析、月評估驗證、季通報預警等制度,充分利用就業失業登記、社保、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統計等數據進行實時比對,從地區、行業、領域、群體等不同維度,對就業供需進行動態分析,準確把握供需發展趨勢與變化規律。另一方面,及時糾偏導向,對影響就業供需適配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優化就業資源配置、促進要素有序流動、充實政策工具儲備等,將滿足眼前急需與布局長遠發展有機結合,推動供需同頻共振。
促進多源融合貫通,打好供需連接組合拳。當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供給遲滯,本質上是學、教、研、工、產、服等資源要素與促進就業融合不夠、銜接不暢。這就需要以深化教育改革、拓展技能培訓、優化服務體系等為驅動,多舉措、廣路徑推進就業供需精準對接。在產教融合上,按照“學業對標職業、專業對接產業”的思路,加快學科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結構調整,努力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嚴絲合縫”。在技崗對接上,依托就業創業培訓機構、企業實訓基地、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提升技能培訓與崗位需求的契合度,以勞動者的知識更新和技能精進力促就業供需匹配。在服務指導上,全面搭建省市縣鄉村五級貫通、多行業實時共享的就業公共服務網絡,及時發布崗位需求信息,點對點、面對面搞好就業指導,以高效便捷的服務助力勞動者高質量充分就業。
2025-09-08 14:13:14